恒立达称重设备有限公司是生产设计、销售安装、维修测试电子衡器的公司。主要产品有装载机电子秤、全电子汽车衡系列(无人值守地磅、网络管理软件)、皮带秤系列、配料秤系列(皮带式、螺旋式、料斗式)、牲畜秤、定量包装秤、等称重计量设备。批发各类传感器、仪表、接线盒等电子秤配件!
电子地磅的八种接线方式:
1、工作接地:为满足电力系统或衡器的运行要求,而将电力系统或衡器的某一点进行接地,地磅为工作接地,如采用TN-S系统的三相五线制供电,就具有了良好的接地。
2、防雷接地网:由避雷带、接闪器、避雷器、避雷针等避雷装置与接地体呈辐射形或环形相互连通组成。接闪器采用雷电引下线,材料采用(40)毫米的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不小于95平方毫米的多股铜导线,与接地体连通。
3、保护接地:为防止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对人身造成的伤害,将其金属外壳对地电压限制在安全电压内,将电气设备的外露可接近导体部分接地,称为保护接地。如:电气的金属外壳、衡器的传动装置等。
4、重复接地:在低压配电系统的TN-C系统中,为防止因中性线故障而失去接地保护作用,造成电击危险和损坏设备,对中性线进行重复接地(使其变为TN-C-S系统)。
5、防静电接地:电子地磅为了消除静电对人身和设备产生危害而进行的接地,如将某些液体或气体的金属输送管道或车辆和弱电设备外壳的接地。
6、屏蔽接地:为了防止电路之间由于寄生电容存在产生相互干扰、电路辐射电场或对外界电场敏感,必须进行必要的隔离和屏蔽,这些隔离和屏蔽的金属必须接地。像滤波器接地:滤波器中一般都包含信号线或电源线到地的旁路电容,当滤波器不接地时,这些电容就处于悬浮状态,起不到旁路的作用。再如噪声和干扰抑制:对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控制需要设备或系统上的许多点与地相连,从而为干扰信号提供“阻抗”通道。
7、要求的接地:如弱点系统、计算机系统及中压系统的接地,当为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小电阻接地时,应按弱电系统、计算机和中压系统要求执行。
8、易燃易爆场所的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:易燃易爆场所的电气设备、机械设备、金属管道和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均应接地,并在管道接头处敷设跨接线。
地磅标准配置主要由承重传力机构(秤体)、高精度称重传感器、称重显示仪表主件组成,由此即可完成地磅基本的称重功能,也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,选配打印机、大屏幕显示器、称重管理软件系统以完成更高层次的数据管理及传输的需要。
承重和传力机构——将物体的重量传递给称重传感器的机械平台,常见有钢结构及钢混结构两种型式。
高精度称重传感器——是地磅的核心部件,起着将重量值转换成对应的可测电信号的作用,它的优劣性直接关系到整台衡器的品质。
称重显示仪表——用于测量传感器传输的电信号,再通过软件处理显示重量读数,并可将数据进一步传递至打印机、大屏幕显示器、电脑管理系统。
打印机:用于打印重量数据表单;大屏幕:用于远距离读数;称重管理软件—系统:用于重量数据的进一步处理、储存、传输等。
电子汽车衡的安装步骤:
⑴按基础设计图的设计要求,验收基础施工质量,复核传感器各支承点底板的位置尺寸、水平度和相对标高尺寸,是否符合设计要求。
必须注意:各支承点底板的底部是否充实,如有空隙则必须注满填实并要求不得**过相对标高尺寸;如不注意就会在以后的称重过程中,引起称量不准,从而影响电子汽车衡的正常使用。(建议使用环氧树脂胶或相应的膨胀型水泥灌浇)
⑵检查信号电缆的穿线管是否通畅。所有接地点是否可靠,接地电阻是否满足要求。
⑶基坑内有误垃圾、杂物等,排水通道是否畅通。
⑷检查电源是否符合规定。
⑸秤体配件是否齐全完整,符合装箱清单要求。
⑹把相关的部件安装在秤体上。
电子地磅是很多用户使用的一款称重称。而电子地磅传感器是电子地磅能否准确称重的重要部件。在使用地磅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电子地磅传感器损坏的情况,需要更换传感器。介于很多用户不清楚电子地磅传感器要如何更换,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详细说明一下地磅传感器的更换步骤:
1、打开电子地磅损坏了的传感器的上方盖板,用千斤顶**起称台,取下连接件。如有限位支座,则拆下限位支座。
2、打开接线盒,将损坏了的传感器的电缆线与接线盒断开,拆除固定此电缆线的电缆夹,在传感器端抽出电缆线。
注意:在抽线时附上一根引线穿过称台,以便在更换传感器时,更加方便的将电缆线穿越称台进入接线盒内。
3、用套筒扳手松开固定传感器的高强度螺母,拆下传感器。把新的传感器装上,用高强度螺栓螺母固定住传感器,再用扭矩扳手按规定的扭矩拧紧螺母。
4、参照上面的方法,将新传感器电缆线穿越称台进入接线盒,用电缆夹固定住电缆线。
5、按照接线图将电缆线各芯线固定在接线盒对应的接线柱或焊点上。
注意:不得有虚焊,焊点需用酒精擦净焊剂。
6、安装电子地磅连接件(支承头涂黄油)和限位支座。松开千斤顶,放平称台,盖上盖板。
恒立达称重设备将以合格的质量、的技术、无以伦比的性价比服务西南、竞争全国!
公司始终坚持“团结协作、开拓奉献”的企业精神,强化“服务”、“创新”意识,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,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,朝着“体制现代化、产业规模化、管理科技化、效益化”的目标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