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量范围
下表显示了MR-50辐射探测仪在每一种模式下可以测量的射线水平。在一个确定的模式下,当射线水平**过了预设的水平,MR-50辐射探测仪将会自动更改量程,或者自动进入X10或X1000的模式下。当出现X10时,将显示的读数乘10以获得正确放射测量结果,或当出现X1000时,将显示的读数乘1000以获得正确放射测量结果。
模式 范围 ×10范围 ×1000范围
mR/hr 0.001-100 无效 无效
µSv/hr 0.01-1000 无效 无效
CPM 0-9999 10,000-99,990 100,000-300,000
CPS 0-5000 无效 无效
Total/Timer 0-9999 10,000-99,990 100,000-9,999,000
6.在剂量率模式下工作
在测量显示界面按左右方向键 可以方便地切换单位。在μSv/h,mR/h,CPS,CPM模式时,显示每3秒更新一次。在辐射时,读数要近30秒才能稳定下来。”MR-50辐射探测仪”辐射探测仪设计了传统的单位制和国际标准单位制两种,CPM(或CPS)和总的计数是较直接的测量方法,mR/hr或 µSv/hr是用[铯-137]转化因子计算而来。这种模式对其它核素精度差一点,除非您用相对核素校准。辐射水平较直接的指示是声音和计数灯。
①μSv/h:国际单位制,以微希伏/小时(μSv/hr)显示当前辐射水平,仪器显示的辐射量程为0.01到1000。
②mR/hr:以毫伦每小时(mR/hr)显示当前辐射水平,仪器显示的辐射量程为0.001到100。
③CPS:国际单位制时,读数显示每秒计数,范围从0到5000。
④CPM:在CPM下,以每分钟的计数显示当前的辐射水平,从0到300,000。当出现X10时,将显示的读数乘10以获得正确放射测量结果,或当出现X1000时,将显示的读数乘1000以获得正确放射测量结果。
7.在累加/计时TOTAL/TIMER模式下工作
按左右方向键 可以方便地切换到此模式,液晶显示Total,在这种模式下,数字显示每秒更新2次且累计开始,从0开始重新对辐射粒子计数,液晶显示到目前为止的累计计数,当出现X10时,将显示的读数乘10以获得正确放射测量结果,或当出现X1000时,将显示的读数乘1000以获得正确放射测量结果。此模式下可短按OK键来开启/关闭定时计数功能。
8.一段时间的计数
读取一段长时间的计数时,每分钟的读数更精确,且任何一个增量也更明显。例如,如果一个10分钟的平均读数比另一个一分钟的读数高一个计数,这个增量可能是由于一般变动引起的。但是过了12小时后,比过去12小时背景平均值的一个计数的增量可能在统计上重要些。
仪器的累计计数时间设定可以从1分钟到24小时。低于一分钟的计时计数,请观察液晶上的倒时计数。可以在任何点上关闭计时器。
按如下方法做定时计数:
各种射线,由于电离密度不同,生物效应是不同的,所引起的变异率也有差别。为了获得较高的有利突变,必须选择适当的射线,但由于射线来源、设备条件和安全等因素,目前较常用的是γ射线和x射线。
可见光,红外线,紫外线等,是由源自外层电子引起。伦琴射线由内层电子引起。γ射线是由原子核引起。
种类特性编辑
γ射线(伽马射线)
波长短于0.2埃的电磁波。由放射性同位素如60Co或137Cs产生。是一种高能电磁波,波长很短(0.001-0.0001nm),穿透力强,射程远,一次可照射很多材料,而且剂量比较均匀,危险性大,必须屏蔽(几个cm的铅板或几米厚的混凝土墙)。
γ射线是原子衰变裂解时放出的射线之一。此种电磁波波长很短,穿透力很强,又携带高能量,*造成生物体细胞内的DNA断裂进而引起细胞突变、造血功能缺失、癌症等疾病。
但是它可以杀死细胞,因此也可以作杀死癌细胞,以作医疗之用。
1900年由法国科学家P.V.维拉德(Paul Ulrich Villard)发现,将含镭的氯化钡通过阴极射线,从照片记录上看到辐射穿过0.2毫米的铅箔,拉塞福称这一贯穿力非常强的辐射为γ射线,是继α、β射线后发现的*三种原子核射线。
X射线
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。由德国物理学家W.K.伦琴于1895年发现,故又称伦琴射线。是由x光机产生的高能电磁波。波长比γ射线长,射程略近,穿透力不及γ射线。有危险,应屏蔽(几毫米铅板)。
α射线
也称为“甲种射线”。是放射性物质所放出的α粒子流。它可由多种放射性物质(如镭)发射出来。α粒子的动能可达几兆电子伏特。从α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方向,可知它们带有正电荷。由于α粒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,通过物质时较易使其中的原子电离而损失能量,所以它能穿透物质的本领比β射线弱得多,*被薄层物质所阻挡,但是它有很强的电离作用。从α粒子的质量和电荷的测定,确定α粒子就是氦的原子核。
β射线
由放射性同位素(如32P、35S等)衰变时放出来带负电荷的粒子。在空气中射程短,穿透力弱。在生物体内的电离作用较γ射线、x射线强。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0/-1e,贯穿能力很强,电离作用弱,本来物理世界里没有左右之分的,但β射线却有左右之分。在β衰变过程当中,放射性原子核通过发射电子和中微子转变为另一种核,产物中的电子就被称为β粒子。在正β衰变中,原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,同时释放一个正电子,在“负β衰变”中,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,同时释放一个电子,即β粒子。 [1]
中子
不带电的粒子流。辐射源为核反应堆、加速器或中子发生器,在原子核受到外来粒子的轰击时产生核反应,从原子核里释放出来。中子按能量大小分为:快中子、慢中子和热中子。中子电离密度大,常常引起大的突变。 辐射育种中,应用较多的是热中子和快中子。
紫外光
或是称为紫外线,是一种穿透力很弱的非电离辐射。核酸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光能量后,呈激发态,使**化合物加强活动能力,从而引起变异。可用来处理微生物和植物的花粉粒。
激光
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光源。
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。波长较长,能量较低。由于它方向性好,仅0.1°左右偏差,单位面积上亮度高,单色性好,能使生物细胞发生共振吸收,导致原子、分子能态激发或原子、分子离子化,从而引起生物体内部的变异。